当前位置:
刘彦丽:心系群众的女村官
2016-03-15 17:57
来源:
打印

 

  刘彦丽,女,生于195612月,汉族,中共党员,家住洋县谢村镇后社村,任谢村镇后社村党支部书记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农村基层工作,历任村计生专干、妇女主任、村两委委员,20057月任支部书记至今,在农村基层一干就是三十多年。她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,依托党的惠民好政策,打开了农家幸福门,唱响了一曲新时代基层女村官的巾帼奋进之歌! 

  临危受命,她是党的“忠诚卫士” 

  2005年,后社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“群众上访告状多,纠缠领导问题多,公安纪检驻村查处案件多,新闻媒体曝光多”的“四多”村,村党组织软弱溃散,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、问题村。鉴于当时的情况,镇党委经过认真研究,决定对该村支部进行改选。当年7月,时任妇联主任的她高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。面对复杂村情,看着民事纠纷成堆,听着村民怨声载道,她默默告诉自己:干,就要干出个样!一定要让后社村改头换面,走出泥沼。 

  “后社村出了个女支书!”这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方圆数里。有人说:“再不行的男人都比女人强。”有人说“这样一个穷漏底的烂包村,她一个女人家没事找事哩,等着看好戏吧。” 

  面对种种压力,她没有泄气更没有倒下去,在她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:后社村不能倒下去,也不能再乱下去,更不能再穷下去!就这样,她临危受命,柔肩挑重担,踏上了这条长满鲜花和荆棘的女村官之路! 

  执政为民,她是群众的“贴心人” 

  上任以来,她以身作则深入群众,真心为人、真情感人、真诚待人、真切助人,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,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,分享他们的丰收和喜悦,分担他们的困难和忧愁。 

  六组原来有这样一户村民,老两口体弱多病,儿子金某尚未成年,丈夫又不幸去世,对于这样一个家庭真是雪上加霜,那可怜的母子俩只能住在低矮破烂的土坯房里,生活十分艰难。平日里她常去探望接济,下雨天,她更是牵挂,无数次在深夜冒雨打着手电筒察看安全情况,给他们找安全的住处。为了从根子上解决他们的困难,刘彦丽托朋友在广州为金某找到工作,并出资路费,让其在外打工。2008年他从广州回来挣了一点钱,刘支书就协调村委会和村小组为其制定了建房计划,亲自到县镇跑建房手续,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优惠资助,还多次上门帮助疏通和解决四邻矛盾。建房期间为了减少匠人开支,她披星戴月找人帮忙,乡亲们都被她感动了,说:“刘支书,啥也别说了,你非亲非故都能这样,就冲你的这份情意,我们啥也不要,帮她盖房去!” 

  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在全村父老乡亲的鼎力相助下,这贫苦的一家搬进了明亮的三间新楼房。真情的种子从此在后社村这曾经冷漠混乱、矛盾纠纷的土地上再次开了花!腊月28晚上,他的母亲提着三棵大白菜来到刘彦丽家,感激地:“这是自己种的,收下吧!”送菜人含泪道:“你就是我的活菩萨。”刘支书更是忍着哽咽:“这都是我应该做的,今后有啥困难尽管来找我。”她就是这样,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,把群众当亲人,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儿女,只要群众满意,她就很满足,这样的故事说不尽也道不完。 

  村民赵某,父亲早逝,母亲聋哑,找不到宅基地修不了房子,母子俩甚至只能挤在一个床上,三十几岁还是单身。刘支书先是找人介绍他出去打工挣钱,又帮他协调了三间宅基地,房子修好后又紧锣密鼓地既当媒人又当家长给他张罗媳妇,操办婚礼。刘彦丽真心帮助群众的故事还有太多…… 

  村里的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等都是刘彦丽一直关注和关心的重点对象。她经常到村里的十几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座谈、了解情况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。特别是逢年过节,她都会带领村干部逐户走访,并给他们送去钱物进行慰问,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带来的温暖。 

  乡亲们忘不了,在绵绵阴雨中,她一户户走访群众,了解民情的身影;忘不了,群众纠纷现场,她深入浅出的说服论理,化干戈为玉帛的从容不迫;忘不了,在凛例的寒风中,她带领村干部挖坎平地,修路整渠的辛勤劳作;忘不了,那些冒着严寒,围着柴火慰问低保户和特困户的乡情温暖;忘不了,年年河水上涨时,她雨夜赤脚趟水察看水情的疲惫身影…… 

  真抓实干,她是经济发展的“领头雁” 

  后社村安定了,后社村更要富!她决定上靠党的好政策,下靠全村广大干群,拓出了一条适宜于后社村奔小康的光明之路。 

  要致富,先修路。后社村虽然距离108 国道不足一公里,但村道路并不完善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。说干就干,她四处奔走,争跑项目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,一条宽5米、长1.7公里的村庄道路贯通了,直通108国道。此后的几年,村间道路如雨后春笋陆续建成,像一条条纽带将乡村和集镇、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! 

  2008年,她四处奔波,收集资料,实地调研,在镇党委的支持下,她决定大胆将本村 30 余亩河滩地建造成大棚蔬菜基地,任务下达后,她带领全村干部从现状勘察、规划设计、土地丈量、放线等各阶段都坚守在第一线,她总是第一个到现场,最后一个离开。那时正是盛夏,她忘记了劳累,忘记了肩周炎、腰间盘突出带给她的疼痛,顶着烈日一遍又一遍保证规划和土地丈量的准确,保证了大棚建设的质量,协助承包者跑贷款,主抓电、水、路、渠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不出半个月,50个钢架结构的大棚在汉江河畔破土而出,初具规模。就这样,在她任村官的几年中,她大刀阔斧,以“巾幅不让须眉,女儿不是溪水”的豪情誓言让后社旧貌换新颜! 

汉中市妇女联合会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汉中市妇女联合会”网站

是否继续?

继续访问 放弃